第一节 领导批示的龙泾村报告

2014年春,龙泾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对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实事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讨论,作出切合实际的三年实施规划,形成《龙泾村村级经济发展及民生实事项目三年分步实施的报告》。该报告于8月5日呈送中共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2014年9月17日中共吴江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新明等三位领导视察龙泾村,并在该报告上作重要批示。


以下是领导批示和龙泾村报告原文。


领导批示(手写)原文:


请农村工作局、芦墟街道阅,积极支持村级发展。请吉祥主任阅。


吴新明 9/17


阅。吴吉祥9/18


 


龙泾村村级经济发展及民生实事项目三年分步实施的报告


汾湖高新区管委会:


我们龙泾村是有龙泾、石佛浜、任家湾、吴家埭四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人口2130,龙泾村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文字记载,在新中国解放初期曾是区乡所在地。在汾湖高新区,以龙字冠名的村就是龙泾村。


近年来我们村没有抓住区镇合一的机遇,村级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为民办事等方面工作已滞后,到目前:


(1)村民服务中心是租借第五人民医院的一处房屋,约200平方米,也是唯一无自己办公场所的村;


(2)我们四个自然村无一条围绕村的水泥路,并且仅有土路基数量寥寥无几;


(3)村内高龄桥、危桥6座迫切改造;


(4)村级河道石驳岸基本荡然无计,给村容村貌造成一定的影响;


(5)村庄四周工业小区的污染较突出,(小区内无污水处理设施)给村民居住、生活、生产带来不稳定因素。


综合上述实情,村召开全体党代表大会、村民小组代表会,征求意见,议定如下分步实施方案:


一.三年实事工程步骤计划:


(1)新建水泥道路13条,总计6.5公里;(201—2016年)


(2)新建村公路桥梁5座;(2014年-20l6年)


(3)新建驳岸(村庄生活区河道)5公里;(2014年底-20l5年初)


(4)村庄绿化工程6000平方米(2015年)


(5)改造村民服务中心。(2015年)


二.村级经济发展打算:


(1)抓住紧靠龙泾工业小区的地理优势,整合村里零散土地存量资源,见缝插针,建造店铺、厂房与集宿楼,提高村级经济,打造强村规划;


(2)利用本村粮改池塘养殖面积大的优势,提升高效养殖,生态循环养殖,从而提高发包面积的单价,增加村级收入;


(3)利用龙泾村悠久历史的文化资源,激励龙泾籍的各行各业能人,爱村爱家为家乡做贡献。从龙泾村的历史沿革和康力股份公司的带动撰写一本村志。


我们村通过历年节俭薄有资金积蓄,但在较多的实事工程中显得杯水车薪,经济压力较大。为此,请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帮助。


特此报告,请批示!


龙泾村党支部、村委会(章) 


2014年8月5日


第二节 康力公司助力龙泾新农村建设

图18-3  2016年4月6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林与龙泾村党总支书记郑云林在康力电梯公司正式签约《村企共建备忘录》,结为共建对象。


 本报讯(记者曾凡荣)4月6日,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友林与龙泾村党总支书记郑云林在康力电梯公司正式签约《村企共建备忘录》,结为共建对象(如图,曾凡荣摄)。区委常委、汾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铭,汾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吉祥等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后,康力电梯每年将出资帮助龙泾村建设道路、桥梁、驳岸、绿化等基础设施,整体提升龙泾村经济、民生、生态、环境等的综合实力。


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康力电梯在专注企业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回报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公司广泛安置本地居民及下岗人员,在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重视对他们的培训;赞助当地村委会举办的老人活动;为当地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关心支持当地中小学校发展。


第三节 村民文化生活采撷

一、龙泾麻将


70年代,龙泾村的工业开始起步,办起了油泵阀门厂等村办企业。当时龙泾阀门厂聘请上海人当外勤人员,负责推销阀门产品。上海外勤人员在工作之余,与阀门厂员工玩起了麻将,因为是按上海人玩麻将的方法,当时称上海麻将。后来在龙泾村民中广泛流传,逐歩成为龙泾麻将。


龙泾麻将又名龙泾大吊,4人参加,每人13张牌,通过吃、碰、扛等方式,按照相关规定的条件和牌。


龙泾麻将在莘塔、芦墟等周边地区广泛流传。龙泾麻将不仅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而且具有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文化娱乐特征。玩龙泾麻将可以使人头脑保持清醒,老年人可以预防痴呆。


(作者  徐毅惠) 


二、龙泾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每天晚上六点,龙泾村村民就开始陆续来到广场,喜庆的锣鼓声吸引众多前来玩耍和健身的男女老少,舞龙队员精神抖擞、闪亮登场,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地挥舞,快速地奔跑,敏捷地穿梭,每个动作都是那样细致入微,淋漓尽致,把龙舞得上下翻腾,活灵活现。场内叫好声此起彼伏,博得观众掌声不断,不知不觉半个小时的舞龙活动结束了。

紧接着欢快的广场舞曲响起来了,整齐的队伍踏着音乐的节奏跳起了优美的广场舞,她们个个舞姿柔美,韵味十足。惹得那些还不会跳舞的村民驻足观看,跃跃欲试,并且不停地念叨着:“跳得好!好看!好看!真好看!”。


同时进行的还有乒乓活动,只见银色小球左攻右击,刚挡回去,又飞回来。那些乒乓爱好者你来我往,奋力拼杀,队员的球艺日渐精湛。观众的叫好声不绝于耳,人们禁不住拍手叫绝,赞叹不已!


(原载2015年4月18日《汾湖》报  作者陶森华) 


三、慰问演出温暖民心


五一劳动节期间,龙泾、东联、杨文头等村邀请戏剧团给村民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


五月一日下午,龙泾村女子广场舞队的队员们精神抖擞地登上了舞台,为村民表演了精心排练的舞蹈(如下图)。队员们踏着欢快的节奏,个个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她们的优美舞姿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为节目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爱心企业家陈建新还为村民邀请湖州青年戏剧团前来演出,据了解,陈建新已连续三年为村民送戏了。


(原载2015年5月8日《汾湖》报  作者陶森华) 


第四节 龙泾河水清悠悠

2013年11月26日《吴江日报》  作者朱根林


老家龙泾村,是个远近闻名的大村落。解放初,曾是莘塔乡政府所在地。但它离集镇远,南距芦墟6公里,北到周庄5公里。通公路前,“周芦班”航船是村民“出街”的最佳选择。


我没有考证过龙泾村名的来历,但我情愿相信小时候奶奶说过的传说是真的。从前,有一条东海巨龙,在村西南的南白荡里吸水时,遭雷击坠落,庞大的身躯陷入泥中,形成了一条河,身子便是龙泾河,头便是南白荡中的“孤岛”龙湾头。现在想想,虽然是奶奶“胡编乱造”的故事,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你看:两里余长的龙泾河,优雅地蜿蜒舒展,略显“S”形的主轴呈南北走向,恰似龙长长的身躯;两岸支汊几乎对称分布,犹如一对对伸展的龙爪。至村西北角,有一处比较开阔的河面,村民叫其“庙潭子”,深处没篙,中间也有个小小的土墩,解放初上面还有座庙,据说,这是龙尾处,造庙是为压住地下的龙。


南白荡里的龙湾头,很是名副其实,圩头呈扁扁的椭圆形,约有50来亩地大小,一条“L”形的小河延伸至中心,像极了龙的嘴和喉咙。我想,如果可以鸟瞰,或是航拍,那么一条几近逼真的“巨龙”,便会在虚虚实实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在你的眼前。所谓的虚,是龙的身子只是条流水潺潺的河,温婉绰约的样子;所谓的实,是巨大的龙头突兀在碧波万顷的南白荡中央,桀骜不驯的样子,似乎依然在张口吸水……


弯弯的龙泾河,常年水流湍急,把村西部几百户居民一分为二。一排排民居枕河而建,隔河呼应;一座座河桥傍岸卧立,错落有致。两岸杨柳依依,到处莺歌燕舞;河中鹅鸭成群,时而扑闪着翅膀,追逐嬉闹,时而颈项交错,卿卿我我。水里一丛丛青青的带状水草,随波起舞,宛如仙女飞天。河桥青石板下,河水清澈见底,成群的鳑鲏鱼在此觅食歇息,偶尔,有一两个虾兵蟹将举着刀叉赶来助兴。身轻如燕的柳条鱼,是河里最活跃的居民,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在河面上兜来转去,如同露天电影开场前打谷场上的那群毛头青年。天气闷热时,它们喜欢把嘴伸出水面,画出一个个慢慢变大的水圈圈。不知是嗅觉好还是听觉灵,只要将淘米箩往水里一放,周围便立马冒出它们机灵的身影,而且胆子特别大。一次,我把淘米箩埋得深深的,几个淘气鬼冒冒失失游了过来,我突然发力上提淘米箩,想网住贪食者,未料,水里阻力很大,白铁淘米箩竟脱手而去。


天蒙蒙亮时,河桥青石板上,一个个肥硕的青壳螺蛳,匍匐着,蜿蜒着,一派优哉乐哉的样子,仿佛这青石板是专门为它们设置的夜生活“达人秀”舞台。此时,只要随手捋几把,餐桌上,一大碗酱炒响螺伴着青葱的鲜香,保你垂涎三尺。夜深人静后,我和弟弟常常左手电筒,右手小鱼叉沿河两岸蹑手蹑脚、寻寻觅觅捉鱼虾。双眼泛着晶亮红光的鱼虾,机灵地一鞠身没了踪影,可有的似乎被强烈的手电光迷惑,甚至大胆地爬过来想看个究竟,有的呆头呆脑,好像睁着眼睛打瞌睡,便大都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夏天的龙泾河,更是孩子们的乐园。半下午起,男孩们几乎天天要在水里浸泡两三个钟头。看,水里的孩子更闹,更疯了——有时石缝里摸鱼虾,比谁摸到的大和多;有时水上打水仗、水下捉迷藏,比谁机智灵活;有时比拼各种水里功夫,如谁游得快,谁潜得远,潜得久,谁浮得高……每一次,大家都玩得忘乎所以,即使手指发皱泛白,眼睛进水发红发酸,也毫不在乎。由于水流急,双脚能踩到的河底都是砖屑瓦块的硬滩,所以随你怎么翻江倒海,河水也不泛浑。夜幕降临,大人们收工回家,纷纷到河桥上来洗涮一天的辛苦和疲惫。我们则早已喝过稀饭,在高高的龙泾河老木桥上,听着桥下轻轻柔柔的潺潺流水声,两边柳树上纺织娘娘辛勤的“唧唧唧”声,其中不时点缀着各色鱼儿发出调皮的“吧吧吧”声,一边乘风凉,一边数星星,或者听爷爷奶奶讲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和百听不厌的神话故事。不知何时,月亮悄悄爬上了柳梢,将银光洒满了村庄,龙泾河好像披上了一层柔白的薄纱,神秘而美丽……


站在高高的龙泾河老木桥北侧栏杆外,双手缓缓举过头顶,我纵身一跃,姿势很是优美,眼前景物风驰电掣,耳边风声呼呼作响,一种飞的感觉油然而生。跳水,是当年伙伴们最具冒险性的水上游戏,虽然大人见了总会劝阻,但伙伴们依旧我行我素。随着“呯”的一声,我一头扎进了清清爽爽的河水里,向下再向下,耳边是哗哗水声,不敢睁眼,调整姿势在深水处潜泳,感觉全身凉凉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水面上,传来隐隐约约的鹅鸭欢快的叫声;较远处,一艘机帆船送来“哒哒哒”的机器声,格外清晰……


这是那时顽皮男孩们夏天玩得“最疯”的水上游戏。(蔡留金提供)


第五节 自然村名由来及传说

一、龙泾村名的传说


龙泾,原名龙逕,顾名思义,是神龙游经过的地方。明代莫旦《吴江志》中,记载吴江县久咏乡二十九都有村落东龙逕和西龙逕。两村自然环境优美,曾吸引神龙休憩玩乐,乐不思归,然神龙毕竟是神,在尽情玩乐后,终究要入海返归龙宫。可神龙飞离返回龙宫后,却在当地留下痕迹。龙身栖息之处形成龙逕港(即今人们所说的龙泾港),村落也留下了状如神龙弯曲飞舞身形的印记形态。又流经龙逕(泾)南北的江河之水十分清澈,“逕”通假“径”,“逕”“泾”同音,龙逕村便成了后来的龙泾村。今自然村龙泾村名即起源于此:即此村有龙泾港清澈水流及村落有得天独厚的形态—状如升腾飞舞、富有生气活力的神龙。据村座谈会上年老长者说:龙泾自然村状如龙,村中蜿蜒伸展的龙泾港是龙身,长约千米,宽约15~20米,是南北舟行的交通要道。龙泾港南端出口处野河湾南有独脚圩(当地村人称龙湾头)是龙头。龙泾港北面出口处是庙圩,圩上建有年代久远的东岳庙,被称是龙尾。龙泾港旁侧的浜湾、河港,被称九湾六角十三浜,是龙身上的龙脚龙爪。龙泾港两岸聚居着世代辛勤劳动的龙泾村民,在欢乐生活中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让龙泾村富有活力。龙头野河湾中的风水墩,被称为龙眼;河湾周围的溪流被称龙须,浇灌着千顷良田。龙尾庙圩十分灵异,村人言:此庙圩能随水位升降而浮沉,圩上东岳庙年代久远,面南背北,规模气势宏大,计有三进,庙内塑有数以百计形态各异的神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僧人最多时有二十余人。前来烧香敬神的村民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十分热闹,曾被称为“小杭州”。村上长者陈润芝在民国中期曾主持重修,更让庙宇金碧辉煌,显现生气、灵气。此为龙泾村名由来的民间传说。


(资料来源于龙泾村座谈会,作者:徐 溎) 


 


二、石佛浜村名的来历


石佛浜村名来源于流传已久的故事。


当地民俗有“六月六,买条面来落一落”的传统。每年到农历六月初六那天,村里农户家中都备有面条。中午时分,下田干活的村民从田里返家,都要下面条当作午饭。


有一年的六月初六中午,村民们回到家里,惊奇地发现家中事先准备好的面条不见了,并且全村家家户户都是面条失踪,感觉奇哉怪矣!不多时,人们发现村西庙中一尊石佛的嘴里全是面条,便认定各家的面条都是被那石佛偷吃了。于是,村民们怨怒起来,操起物件去砸这嘴馋的石老爷(神像)。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平日里不会动的石佛竟抽身逃跑起来,并施展佛法,逢水过水,见港游水,直游到东南方向的淀山湖边。正好被一孕妇见到,孕妇惊奇呼问:“石人怎么能游水”?说时迟,那时快,话声刚落,此佛就此石化,沉浸水中,不能上岸。


当地村民把石佛从水中打捞出来,并建庙供奉,称石人庙(又称石神庙),庙中石佛,身高尺许,趺坐莲花。那个原先供奉石佛的村庄就此被唤作石佛浜村。


如今,这个故事被石佛浜村民作为茶余饭后的美好传说,流传下来。


(资料来源于龙泾村座谈会,作者:徐 溎) 


 


三、吴家埭村落旧事


吴家埭村坐落于分南、分北圩西侧,曾字圩东侧,据周庄镇志地图,吴家埭村在17纪前形成,村中央夹着一条小河,取名为吴家埭河,东靠小埭上(在1957年时期也拆迁至任家湾等),西临杨家荡,小河由任字潭(现已围垦为鱼池),流经至杨家荡,本村吴姓为大姓,故取名为吴家埭,分别有陈、徐、郑、张、姚、戴姓氏组成,在村中间有吴家宅地,建筑颇为讲究,有大厅及多间民宅,该大厅建于18世纪下叶同治年间(已无考证),约在1973年拆除另建楼房。


在村南端有法华庵,据记载在清乾隆年间就有,1792年重修。庵内供奉刘王爷(称刘继伯),详见法华庵示意图,约在1958年拆除。村北以戴姓为主,在晚清有戴氏族人考取武举人,约在19世纪中叶,现从2015年往前推测第五代祖辈,并有举人武石上面刻着“正礼堂头号”字样,高65厘米,宽30厘米,厚22厘米,重达200斤。


(资料来源于村民口述,郑云林整理) 

四、任家湾村变迁及由来


任家湾村建于张字圩南端,东靠西卖盐港,西靠小大埭上(已迁移本村),南邻石佛浜,北接江泽村,张字圩南低北高,圩中央最低洼,中间有一条小溪,从南至北,长约700米,圩中间有2个较深的水坑,河水通过小溪与外界大河相连通,圩形状像畚箕。祖先定居时选址面水向南,紧小湖泊,圩南端东西两边地势较高而建,中间颇低的地方至今现在还有坟地和旱地,因村落东西间隔距离较大,村民口称村东为东海,村西为西海,以“海”称谓可能中间相隔距离大且长年低洼积水所至。


任家湾村由来也无从考证。根据推测任姓祖先为最早定居故而得名。任家湾西南有个湖泊,名为任字潭,今已围垦为鱼池,并且湖泊四周也无任姓人家。所以任姓定居年代已久远了。故此湖泊也随姓取名为任字潭,由于历史上战争、瘟疫、水患、灾荒、氏族迁徙等诸多因素,任姓就消失了,据明莫旦《吴江志》(1488年)记载及任家湾村出土的明代社坛碑记载,任家湾村落的形成在15世纪以前,至少有近600多年历史。


任家湾村北的最高处有墓地群,因建有石牌楼故称谓牌楼坟,孩子们放牛在此处玩耍,村民劳作在此处作息,该牌楼向西通往九曲江边。该牌楼最大石材重达3~4吨,至今还有部分材料遗弃在河滩边上,可想石牌楼的规模较大,根据现场留下的多块石板(约80×100厘米),有转角落水槽,可能为社坛祭祀平台,由此推断,任家湾明代社坛遗址也许就在此处。


(资料来源于村民口述,郑云林整理) 


五、龙泾干阿爹的传说


龙泾干阿爹,在龙泾及其周边乡村享有盛名。至今,在龙泾村民间还流传着有关他传奇式的故事。此人为浙江省嘉善县干窑镇人,生于19世纪中叶,姓名不详,绝顶聪明却犯有重罪,身陷牢狱。他思虑谋划,伺机越狱,落荒出逃。官府发现,派衙役紧紧追捕。他舍命逃跑,时值夏暑,便逢水过水,见港游水。逃至龙泾,饥饿劳累,又后有追兵,身处危境,眼见村民在农田劳作,便向一老成的干姓村民下跪,恳求救命。心地善良的干姓村民眼见落难之人可怜,心肠一软,便冒险答应设法救他。命其伪装当地村民,头戴斗笠,下田耘苗。不多时,官兵追至,询问逃犯去向,那村民告知官兵,已往周庄方向逃去。事后,逃犯叩谢救命之恩,并随那村民改姓为干,与之一起生活。


清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战乱,席卷苏州、吴江。是年,莘塔乡民组织团练,西与黎里、北与同里团练相犄角,与太平军抗衡。4~7月间,太平军先攻陷黎里、同里,只有莘塔团练兵保住雪巷,然“地小援绝,孤资不继,饷更奇绌”。不久,莘塔及周边农村亦陷。太平军来到龙泾,村民躲避。那被救干姓者见多识广,与太平军周旋中,十分融洽,关系逐渐亲密,受到信任,被视为“知己”“自己人”。后清廷及各地地方团练联合反扑太平军。战事形势吃紧,太平军撤离转移,本作为军需给养的大量金银钱财,随军携带甚为不便,只能暂时埋藏于龙泾,也不避嫌那个干姓人,以待日后来取。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战败,所埋财宝没有取走。可那干姓村民清楚:这批财宝再不会有人来取,就私吞占为己有。稍待时日,他把此财宝作为本钱,用来发家,经商粮油,在黎里、同里、角里(今名朱家角)等地开办油坊、粮店,生意兴隆,被时称“九车十三泰”(“车”指油车,亦名油坊;“泰”指米行)。干姓村民身价也就此飙升,当年的难民一跃被尊称为“龙泾干阿爹”。岂料数年后,黎里油坊管理不慎,遭遇特大火灾,自身财产损失惨重,还因火灾死伤较多,酿成重大命案,惊动官府。那龙泾干阿爹财产赔偿殆尽不算,又受牢狱之苦,最终卒于监狱。


龙泾干阿爹的传说和公认的结论,至今仍在告诫人们:钱财来得快,去得快。不是自己该得的钱财,不能占为己有,即使占有,也会很快丢失,不会太平!做人切忌贪婪无厌!


(龙泾朱向荣、干金浩口述,徐毅惠整理)


第六节 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名录

龙泾村民委员会统计  陈浩坤整理


1955~2014年,龙泾村共有复退转军人70名。50年代,有抗美援朝复员军人3名;60年代,有复退转军人12名;70年代,有复退转军人23名;1980~2014年,龙泾村复退转军人共32名。下表复退转军人按入伍时间顺序排列。


第七节 大中专学生名录

龙泾村民委员会统计  徐毅惠、陈浩坤整理


统计范围:1990年前考取中专、中师、中技、大专、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研究生;1991~2000年间考取大专、本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研究生;2001~2015年间考取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和在校生、研究生。每人只填全日制教育的最高学历。按时间顺序列表。


调查结果:1973~2015年,龙泾村中师、中专、中技、大学专科和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共153人,其中70年代4人,80年代28人,90年代21人,2000~2009年36人,2010~2015年66人,详见表18-2;2015年龙泾村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有31人,详见表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