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一、龙泾乡联合诊所


1953年,龙泾乡联合诊所开设。联合诊所设于龙泾陈兆云宅。诊所设施简陋,医疗器械有听筒、体温表、针管、针筒等。医生多半是靠观色、把脉、询问症状、量体温、听心率等方法诊断疾病。诊所负责人金南山,医生有沈忆秋、缪治华、李博良,还有1名护理。


1958年9月,龙泾乡联合诊所撤销,医务人员调回莘塔公社医院。


二、村(大队)卫生室


(一)龙泾卫生室


1958年10月,莘塔公社医院派医务人员到龙泾大队设龙泾大队医疗点。医疗点医务人员有费伯乾等5人,还有无锡卫校的实习生魏信良。医疗点设在陈明金宅。这医疗点是龙泾大队卫生室的前身。


60年代,龙泾大队选拔人员去接受培训,成为大队赤脚医生,并学习接产。大队卫生室有医务人员3人,其中女性1人,会接产。大队卫生室建筑面积40平方米。


1969年8月,根据“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莘塔公社医院有18名医务人员下放到各大队卫生室。下放到龙泾大队卫生室的有陈树人、费佰乾、谢云珠3人。龙泾大队卫生室采用队办队管形式,自定管理制度,在下放医务人员的业务指导下,龙泾大队卫生室管理得有条不紊。


1975年,龙泾大队根据莘塔公社意见,除配备好大队卫生室医务人员外,按要求各生产队设有不脱产卫生员。


1983年,龙泾大队卫生室改称龙泾村卫生室。是年,龙泾村遵循莘塔乡人民政府《整顿合作医疗的意见》要求,给村卫生室配备3名乡村医生,报酬是由乡负担30%、村负担50%,乡村医生本人种责任田解决20%。岗位津贴每人每月3~5元,有“乡村医生证书”者,每月另增5元技术津贴。


1990年,龙泾村卫生室在莘塔乡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医管会)领导下,落实医管会《关于加强对农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管理的意见》,执行乡医管会对村医的编制、报酬、费用、职责、考核等规定,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


1991年始,龙泾村卫生室加强设施建设,卫生室内有药橱、简易手术台、消毒器、病床等设施,还有验血等化验设备;村医们加强业务培训,可治外科、内科疾病;能接产,对产妇作卫生保健指导;种植中草药,钻研中医药方。


1996年,龙泾村学习莘塔镇政府1996年37号文件,即《关于印发〈莘塔镇初级卫生保健“九五”规划〉的通知》。按《通知》要求,从健康水平、农村卫生、村医疗保健制度、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五个方面争取达标。是年,龙泾村卫生室经验收合格,被吴江市卫生局、吴江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合格卫生室。


1998年10月,龙泾村卫生室经验收合格,被吴江市卫生局、吴江市初保办评为甲级卫生室。


1999年,莘塔镇实行镇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将20个村卫生室调整为6个村卫生室、7个联合卫生室。龙泾村卫生室仍为村卫生室。


2000年,莘塔镇卫生院在龙泾村设医疗点,称莘塔镇卫生院龙泾分院。龙泾分院建筑面积254.6平方米。分院有医务人员6人,其中3名是原龙泾村卫生室的有证乡村医生,3名是莘塔镇卫生院分期轮流到点上工作的医生。分院设内科、外科,有中医、西医,院内基本设施齐全。是年,龙泾村巩固完善村卫生服务网络,规范村卫生室医疗收费标准 ,村医均获得合格学历,持证上岗,村卫生室的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


2003年8月,因行政村合并,龙泾、吴湾两个卫生室合并,称龙泾村卫生室。


(二)吴湾(火箭)卫生室


60年代后期,火箭大队开始培养赤脚医生(80年代后,称乡村医生),始建卫生室。大队卫生室面积25平方米,有赤脚医生1人。


1969~1972年,莘塔公社医院将2名医务人员下放到大队卫生室,加强大队卫生室的技术力量。大队卫生室设施简陋,初期有体温表、听筒、针筒、扎脉带之类简易设备。每天诊治病人10~20人,并能接产。


1981年11月,火箭大队卫生室改名吴湾大队卫生室。1983年7月,吴湾大队卫生室改称吴湾村卫生室。卫生室设施得到改善,有简易病床、药橱、压力锅、消毒器、血压计等器械。赤脚医生种植半枝莲,教村民采集马齿苋、脱力草等草药,土法消炎,辅助治疗。


1995年,吴湾村卫生室经吴江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检查,达到合格卫生室标准。1998年10月,吴湾村卫生室经验收合格,被吴江市卫生局、吴江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命名为甲级村卫生室。


2000年,吴湾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设施,规范村卫生室医疗收费工作,村保健医生通过培训,获得合格学历,持证上岗,村卫生室医疗水平得到提高。


2003年8月,吴湾、龙泾两个村卫生室合并为龙泾村卫生室。


三、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


2008年8月,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龙泾卫生服务站在原龙泾卫生室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站址在龙泾自然村,业务用房面积200平方米。


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领导小组组长张卫勤,组员沈雪峰、郑云林、庞永奎、袁小平等。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管理小组,组长沈雪峰,副组长郑云林、袁小平,组员谢智湖、顾巧丰等。


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1人,由村医顾巧丰具体负责卫生服务站日常的一切事务。服务站覆盖居民2100余人,以健康为服务中心,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需求为向导,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为主要对象,逐步完善以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的、持续的、方便的、高效的全科化及家庭化的综合性服务。


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进行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预防保健,宣传健康保健知识,提供常见疾病的早期处理、提供双向转诊服务,全面负责龙泾村居民的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传染病管理、婴幼儿系统管理、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合作医疗管理等。


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设计划生育指导室、咨询室、消毒室、换药室、诊疗室、观察室和药房等。


至2013年,村医顾巧丰连续六年评为汾湖卫生服务站优秀站长。2015年,龙泾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汾湖优秀卫生服务站。


第二节 防疫治病

一、预防接种


民国20年(1931年),龙泾所在的第六区组织卫生委员会每年印发《卫生浅说》,宣传脑膜炎灵验药方及治疗方法,通告预防白喉办法,免费种痘,施送药水及打防疫针,控制疫情。


民国36年(1947年)7月7日,吴江县卫生院派出2个小分队,每队3人,到区、乡、镇,对机关人员、学生、居民注射防疫针。小分队在芦墟区3镇7乡注射3天,未及注射者,指定由开业医生代为实施。


1950年,吴江县时疫防治委员会成立,芦墟区设立时疫防治分会,开展防疫工作。1951年3月,芦墟区时疫防治分会下设4个小组下乡种痘,龙泾乡种痘677人。


1953年,芦墟区防疫委员会种痘小组在龙泾乡种痘,初种1014人,复种2185人,共3199人次;进行二联预防接种2945人,白喉预防接种1102人,抗疟预防接种276人。


1962年,龙泾、火箭两大队二号病预防注射分别为503人、288人,注射率分别为40.1%、38.9%。1963年,二号病预防注射分别为1215人、653人,注射率分别为92.5%、90.12%。1964年,二号病预防注射分别为1196人、683人,注射率分别为91.2%、90.9%。


1971~1973年,龙泾、火箭大队粪检血吸虫病时,同时对蛔虫、蛲虫、姜片虫等寄生虫病进行防治和服药医治,宣传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980年,龙泾大队1~8月龄的婴儿18人、火箭大队1~8月龄的婴儿15人实施基础免疫。1981年,龙泾、火箭(是年11月起火箭改称吴湾)大队给1~7周岁儿童实施免疫接种。80年代,龙泾的中小学生、吴湾的小学生按年级分期分批接种卡介苗。


1992年始,龙泾、吴湾的12月龄婴儿建卡,接种卡介苗,预防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口服脊灰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接种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接种麻疹疫苗,预防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出痧子) ;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   


1994年始,龙泾、吴湾的少年儿童预防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接种麻疹疫苗,预防出痧子;接种精白疫苗,预防白喉;接种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二、传染病防治


清末以后,龙泾地域发生和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甚多:霍乱、天花、白喉、痢疾、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麻风等。《分湖小识》记载:“道光元年辛巳年(1821年)六七月间,江浙大疫。(患者)初起时两足麻木,屈不能伸,名曰脚麻痧,又曰钓脚痧。凡遇此症非呕即泻,自夏徂秋,死者无虚日。”当时受卫生条件、医疗水平局限,对急性传染病的防疫无良策,一旦疫情发生,死亡率高。


民国26年(1937年)9月初,吴江境内流行霍乱(二号病),龙泾地域也有此疫情。患者上吐下泻,造成脱水,手指呈瘪螺状,百姓称瘪螺痧。此病来势凶,传染快,死亡率极高。


新中国成立后,龙泾地域先后发生麻风病、二号病等疾病。


(一)麻风病防治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流行历史久,分布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晚期麻风患者常会出现口眼歪斜、塌鼻梁、爪形手、腕下垂、拖拉脚、短指(趾)、溃烂、失明等严重畸残。


1958年,龙泾所在的莘塔公社出现麻风病疫情,发现24例。1959年,发现8例。1960年,发现21例。这些病人分布公社各大队。凡得此病者,均由公社将病人送到县麻风病医院统一隔离医治。


1959年,全公社有18人治愈,余者在1960年得治愈。同时,医院对患者家属、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经连续多年的跟踪检查,没有一例复发。至2015年,龙泾没有出现新病例。


(二)二号病防治


“二号病”本名霍乱,是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此病发病急,传播快,典型表现是剧烈的腹泻、呕吐,造成严重脱水,不及时诊治易死亡。


1962年10月上旬,吴江县二号病预防工作自嘉兴联防会议后全面开展,至10月22日,龙泾大队第一批注射233人,第二批注射264人,注射率39.6%。


1963年9月10~23日,龙泾大队1195人、火箭大队653人接受县二号病预防注射小分队的下乡注射,注射率分别为90.9%、86.8%。小分队注射结束后,通知未注射者去公社医院注射,两个大队去公社医院接受注射的分别有7人、18人,最终注射率分别达91.5%、92.7%。


1964年,莘塔公社实际注射人数14326人,注射率91.2%。龙泾、火箭大队注射率均在92%以上。全民注射及大搞卫生运动,使龙泾、火箭两大队有效地预防二号病的发生。


1978年8月,莘塔周边乡镇也发生疫情。面对疫情,龙泾、火箭大队响应公社号召,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切实抓好打井工作。绝大多数农户打灶边井,动员尚未打井的农户抓紧打井。同时推行水缸放漂白粉消毒,确保饮水卫生;迁移沿河粪缸并搭棚加盖,安排专人倒洗马桶,严禁粪具河中洗涤;开展群众性灭蝇、灭蛆活动等,从根本上切断二号病传播途径。


80年代起,龙泾、火箭两大队没有发现二号病疫情。


三、血吸虫病防治


血吸虫病俗称“鼓胀病”。得这种病,难治愈,丧失劳动力。芦墟莘塔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之一。1951年,龙泾乡所在的芦墟区有936人报名参军,体检时查出患血吸虫病的有696人,阳性率高达74%。


1952年春,吴江县委、县政府组织30余名血吸虫防治人员到乡镇开展血防工作试点,指导粪便管理,保护水源,查治病人,抢救劳动力,保护青少年,并在乡镇培训防治人员。龙泾乡政府发动群众,人工捕捉钉螺,用开水烫、用火烧等土法杀灭钉螺。是年,在龙泾村设医疗点,对110名血吸虫病人进行酒石酸锑钾静脉注射治疗,疗程为20天,首批治愈102人。1955年,龙泾乡先后进行三期血吸虫病治疗,近400人摆脱血吸虫病困扰。


1956年,吴江县委成立防治血吸虫病五人小组,吴江县人委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全县上下进行血吸虫病危害“五生”(生活、生产、生命、生长、生育)的宣传教育。龙泾全乡开展查螺、灭螺、粪便管理、粪缸加盖,全民粪检等工作。对血吸虫病患者,利用农闲季节,进行大规模治疗。1957年春,龙泾乡掀起灭螺周群众运动;冬,发动第二次灭螺高潮,对有螺面积进行地毯式灭螺,灭螺面积占累计有螺面积的98%。


1960~1961年,龙泾大队用五氯酚钠浸杀、用喷洒方法灭螺;铲草皮,沿河岸边药浸灭螺;砖屑滩喷药加泥覆盖后,再喷杀等方法灭螺,效果较好。


1964年9月,龙泾、火箭大队相继建立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小组,龙泾大队有血防专业小组17个,专业人员79人;火箭大队有血防专业小组11个,专业人员45人,全面开展灭螺、治病、粪管工作。是年,龙泾大队有螺面积4500平方米,已灭2000平方米,新发现与未灭净面积2500平方米,投入852个人工;血吸虫病210人,分10批次医治,每批21人。火箭大队有螺面积960平方米,已灭480平方米,新发现与未灭净面积480平方米,投入55个人工;血吸虫病100人,分10批次医治,每批10人,血吸虫病患者都得到医疗。


1971年,龙泾、火箭大队对耕牛进行粪检,检出三分之一的耕牛感染血吸虫病。是年,病牛通过医治全数治愈。


1976年,龙泾、火箭大队配合公社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继续普查,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调查登记,送患者去公社专设的晚期血吸虫病门诊室,建立档案卡片,定期复查。是年,龙泾、火箭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全部得到医治。


1978年,龙泾、火箭两大队没有发现新的感染,血吸虫病基本得到控制。


1981年4月,龙泾、火箭大队再次复查虫螺,巩固灭螺成果。大队首先自查,再两两互查,最后由公社组织的12人查螺组复查。再次粪检查病,设学校、集镇、龙泾3个点进行全面化验,严防反复。5月底到“双抢”(夏天抢收抢种)一结束,首先在龙泾设点化验,送来化验的单位有龙泾、联盟、港士、新丰、火箭、卫星、东方红、友好、西岑等9个大队,化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病基本控制。


1985年底,莘塔全乡血吸虫病患者3人,占总人口0.1‰,已基本消灭血吸虫病。龙泾、吴湾村无血吸虫病患者。


90年代初,为彻底灭绝荡滩钉螺,龙泾、吴湾等村围圩筑堤、围荡造田,将荡滩的残余钉螺埋灭在大堤下。尔后继续注重巩固,扩大血防达标成果,全面做好监测工作,严防血吸虫病卷土重来。


至2015年,龙泾村未发现钉螺,也无血吸虫病患者。


四、其他疾病防治


(一)浮肿病防治


1960年,公社各大队都发现有浮肿病人,计200多人,其中急性发作约40人。龙泾大队根据公社指示,有的采用中药,25~50克紫苏煎汤服用;有的采用注射,葡萄糖酸钙10毫升静脉注射;有的服辛海拉明,每次25~50毫克(1~2粒)一日三次;也有用单方枸杞子内服,同时补充维生素乙、复合维生素B;还采用酵母或复方糖丸等多种方法医治。


1961年至1962年3月,龙泾大队有浮肿病一度病人(头面部或下肢浮肿,但仍可轻微劳动者)34人,火箭大队有一度病人18人,按公社规定,一度病人在小队留家休息,医务人员巡回上门医治。龙泾大队有二度病人11人(脸、面、下肢、其他部位浮肿较重,不能参加劳动,尚可自由行动者),其中消瘦者1人,火箭大队有二度病人6人,无干瘦者,按规定二度病人在大队集中医治;三度病人(全身浮肿或伴有腹水,已卧床不起者,或有浮肿,反复发作,有明显消瘦,肌肉萎缩症状者),集中公社住院治疗,龙泾、火箭大队无三度病人。两大队集中大队治疗的浮肿病人共18人,治疗后进入恢复期的有13人。


1963年,龙泾、火箭大队的浮肿病得到控制,尔后无复发者。


(二)疟疾病防治


疟疾是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影响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龙泾乡为恶性疟疾、间日疟疾流行区。在芦墟区的领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1954年、1955年龙泾乡全民性预防服药(奎宁),疟疾发病率有所下降,疟疾发病率为1.81%。


1962年6月,正值周边乡镇恶性疟疾流行,传染源大量流入。7月,龙泾大队疟疾病人近250人,发病率为19.9%,火箭大队疟疾病人近150人,发病率为20.3%,发病率均高于公社平均发病率。严重影响生活和生产。经多方配合,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方控制疫情。


1963年,全公社对疟疾早作防治,全民预防服药。龙泾大队服药1188人,服药率90.5%;火箭大队服药661人,服药率91.3%,有效地防止疟疾肆虐。    


1965年,龙泾、火箭大队紧跟公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步伐,清理蚊子滋生地,化学药物滞留喷洒灭蚊,降低蚊媒密度。是年,间日疟降至3‰,恶性疟


降至0.1‰。对“四热”病人进行血检,把“三热”病人列入常规化验。是年,


疟疾病基本控制。


1970~1979年,莘塔公社10年中疟疾病患者累计84人,疟疾年平均发病率0.4‰。龙泾、火箭大队没有发现疟疾病患者。


1988年10月,经江苏省基本消灭疟疾考核组(盐城分组)的考核,莘塔乡获得江苏省卫生厅颁发的基本消灭疟疾合格证书。


至2015年,龙泾村无疟疾病例出现。


(三)肿瘤防治


肿瘤是机体细胞失去生长调控,导致异常增生所引起的。肿瘤一般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的增生只限于局部而不转移,故一般愈后良好,恶性肿瘤俗称为癌症,中、晚期恶性肿瘤细胞是会发生全身多处转移的,故一般愈后差。


2003年,龙泾364人参加体检,有5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肿瘤。2012年,龙泾497人参加体检,有7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肿瘤。2014年,龙泾478人参加体检,有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肿瘤。


村领导针对村民谈癌色变的心态,组织健康教育《现代家庭卫生保健知识》《肿瘤的警示信号和肿瘤的防治》等讲座,教育村民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告知村民:不吃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不吃被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和其他东西,不喝过烫的水;不吃过硬、烧焦或太咸食物。不能用洗衣粉洗餐具、茶具或洗食物。控制吸烟、限制酒量、限制高脂肪饮食、控制体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村领导关怀患有肿瘤的村民,了解病情,鼓励他们要有与疾病抗衡的好心态,关爱生命,积极治疗。


2011~2015年间,龙泾村因恶性肿瘤去世的有4人,占死亡人数的4.1%。


(四)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饮食营养和健康状况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明显不同。营养过剩,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疾病盛行,已成为人们最大的健康问题。


2003年10月,龙泾村364人参加体验,16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56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6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个别患者通过这次体检方知自己患有较为严重的“三高”,通过这次体检,防治“三高”列入村工作议事日程。龙泾村领导组织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讲座,通过宣传橱窗宣传现代家庭卫生保健知识,引导村民注意科学饮食,除了节制饮食外,指导中度、严重患者去医院看门诊,用药物控制“三高”。要求中老年人常到村卫生室量血压,做到自病自得知。至2007年,龙泾村进行健康讲座9次,分别由顾巧峰、吴向英、郑芳英、郑云林、李根海等人主讲。健康教育、卫生知识宣传橱窗刊出10期,让防治“三高”等疾病的知识家喻户晓。


2012年,龙泾村497人参加体验,244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64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70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2014年,龙泾村478人参加体验,287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73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78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三高”慢性疾病已成为村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人们在努力防治“三高”。


至2015年,龙泾村村民有自备血压计、自备测糖仪,便于掌握自己血压、血糖。村民们加强体育运动,散步、慢走、晨练、跳舞等方法增强体质,控制“三高”。清淡饮食,烹饪用植物油,适量控制主食,多吃蔬菜瓜果,选择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物,多吃葱蒜菌类等降压降脂食物,少饮酒等,已形成村民共识。患有疾病的村民治疗有信心。他们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打针,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至2015年底的五年中,龙泾村民有5人因“三高”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占死亡人口5.2%。

(五)心脏病防治


心脏是人体“发动机” ,一旦心脏停止跳动而通过抢救不能复跳,人的生命就终止。心脏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常见的心脏病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或工作紧张者为心脏病高发人群。


2003年10月,龙泾村364人参加体验,9人患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脏病。2012年,龙泾村497人参加体验,11人患心脏病。2014年,龙泾村478人参加体验,12人患心脏病。龙泾人心脏病发病率虽较低,但村领导还是实施心脏病健康干预,向村民进行心脏病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讲座。要求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村领导、村医告知心脏病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防治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心态要平和,情绪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告诫患者大喜大怒是忌讳的;指导患者常备麝香保心丸,平时坚持服药是控制病情的最佳手段,常服药,才能改善心血管机能,逆转心脏肥厚,保护心脏功能,降低心绞痛的发生率。


至2015年底,龙泾村发生1例因心脏病突发,心肌梗死而猝死。


第三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


新中国成立前,龙泾地域产妇分娩,一般请老式接生婆接产。老式接产无消毒措施,烧锅开水便是,因此产妇患产褥热,新生儿患破伤风病时有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妇幼保健,宣传新法接生。1951~1952年,龙泾乡选派人员参加芦墟区培训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保健员的学习。


1955~1957年,龙泾乡的妇幼保健工作由龙泾联合诊所承担。联合诊所指导孕妇实施产前保健, 对产妇实施新法接生及产后保健指导。


1958年,莘塔公社建立妇幼保健站。妇幼保健员施行新法接生并推行新生儿出生卡。龙泾大队让旧产婆参加培训班,学习新法接生。


1959年,为执行卫生部提出的“消灭难产”的指示,全县开展产前检查的宣传和说服动员工作。莘塔公社采取以大队为单位,对怀孕5个月的孕妇进行登记,由大队助产员每月一次巡回检查,对胎位有异常怀疑的,由助产士深入到户进行复查、矫正。


60年代,龙泾地域普遍实施新法接生,孕妇去医院做产前检查逐渐成为自觉要求。70~90年代,龙泾、吴湾的村医会接产,平时给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孕妇分娩时,村医会随叫随到,上门接产。所以,估计顺产的孕产妇一般就地分娩,安全方便。


1995年,莘塔镇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覆盖率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至1‰以下。龙泾、吴湾两村没有出现过1例孕产妇分娩意外事件。


1998年起,根据上级决定,莘塔卫生院妇产科不再接产。孕产妇一般到市医院分娩。


在汾湖高新区的吴江区第五人民医院开院后,龙泾村孕产妇一般都在五院建卡、分娩。


(二)妇女病防治


1958年,县卫生部门在全县倡导妇女月经期、怀孕期、生产期、哺乳期“四期劳动卫生保护”,龙泾大队按照上级意见实行“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劳动保护制度,以减少妇女病产生。


1960年春开始,全县开展闭经病查治工作。龙泾大队18~45岁育龄妇女220人,患闭经病74人。其中闭经3~6月者10人,闭经6~12月者13人,闭经1~1.5年者9人,闭经1.5~2年者10人,闭经2~2.5年者15人,闭经2.5年以上者17人。公社医院对闭经病人采用集中和分散、门诊和送药上门、中西药和针灸相结合的办法,治疗36人,占患病的48.65%。经连续数年检查治疗,龙泾大队基本上确保育龄妇女有正常的经期。是年,龙泾大队有子宫下垂病人5人,其中病情为一度者1人,二度者3人,三度者1人,医院用明矾甘油治疗子宫下垂症,龙泾治愈4人,占患者总数80%。


1978~1989年,莘塔卫生院持续、分批对妇女病普查,查治宫颈炎、阴道炎、滴虫、子宫下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宫颈息肉、经血不调等妇女疾病。龙泾501人次、吴湾267人次得到妇女病普查和治疗。


1990年,莘塔卫生院开展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分批普查,主要进行乳腺疾病的查治。是年,龙泾村167人、吴湾村91人接受检查。


1991年,莘塔卫生院继续、分批对全镇妇女进行以防癌为中心的妇女病普查,重点放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普查及继续对乳腺疾病的普查,对育龄妇女进行B超服务。至2002年,龙泾村累计1507人次得到普查服务,吴湾村累计847人次得到普查服务。龙泾村有214人次患不同程度的妇女病:宫颈炎139 人、盆腔炎32 人、肌瘤6 人、囊肿10 人,还有患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者;吴湾村有120人次患不同程度的妇女病:宫颈炎78 人、盆腔炎12 人、肌瘤4人、囊肿5 人,还有患霉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病者。通过普查,病人能早知病情,得到早治。

二、未成年人保健


(一)幼儿保健


1980年,龙泾、火箭1~8月龄的33名婴儿得到基础免疫。1981年,龙泾1~7周岁幼儿197人、火箭1~7周岁幼儿123人得到免疫接种。


1992年起,龙泾、吴湾村12月龄婴儿建卡接种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肝疫苗。1994年起,龙泾、吴湾村幼儿得到预防接种流脑、麻疹、精白、乙脑等疫苗。

1996年4月,市卫生局制订《吴江市儿童保健管理办法》,莘塔镇卫生院提供对儿童保健的医疗保健服务。1997年,莘塔镇消灭脊髓灰质炎。1999年,莘塔镇婴儿死亡率降至10‰以下。龙泾、吴湾村婴儿无一例死亡。


至2015年,龙泾村婴儿死亡率为0。


(二)中小学生保健


1951年,芦墟区防疫委员会种痘小组给龙泾学生种痘。


1953年,龙泾乡联合诊所在学生中进行种痘、二联接种、白喉接种、抗疟接种等。1954、1955年,连续两年给学生服药防疟疾。


1956年,龙泾乡小学生接受血吸虫病粪检,呈阳性107人,这些学生立即得到血吸虫病的治疗。1960~1961年,龙泾大队学生人人粪检,呈阳性者全部进行血吸虫病的治疗。


1962~1964年,龙泾、火箭大队的学生连续三年得到二号病预防注射。


1971~1973年,龙泾、吴湾大队接受血吸虫病粪检的学生364人,查出患血吸虫病52人,全部得到治疗。对在粪检中同时检出有蛔虫、蛲虫、姜片虫等寄生虫的学生,学校配合家长指导学生服药防治。1975年,学生中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80年代起,学校每学期给学生进行称体重、量身高、测视力等常规测试,并填入成绩单。学生视力不良现象呈上升趋势,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知识教育;要求学生读书、写字姿势要准确;要求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要求视力不良学生要及时治疗,选配标准的矫正眼镜。


2000年起,学校关注肥胖或营养不良的学生。教育学生饮食要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注意饮食多样化,多吃新鲜蔬菜、豆类等;教育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适度;教育学生定期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至2005年学校撤并,学生的近视现象和肥胖现象得到较好控制。


第四节 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龙泾乡农民群众生活环境欠卫生。一到热天,污水、垃圾散发异味;苍蝇、蚊子肆虐。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环境卫生。1952年,龙泾乡成立防疫领导班子,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垃圾,深埋积柩,清除死角,消灭大量的老鼠、蚊子、苍蝇等害虫。1958年初,龙泾乡掀起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拍苍蝇、挖蛹,不用的瓶罐缸甏倒扣,清除杂草,使蚊子孑孓没有滋生地;用鼠夹捕鼠,用鼠药药鼠,使老鼠难生存。


1959年,龙泾大队在公社领导下,深入开展消灭麻雀、老鼠,蚊子、孑孓、 苍蝇与蛹的爱国卫生运动。


60年代,龙泾、火箭两大队,粪缸搭棚加盖,小型集中,生产队配备清洁员,粪便得到有效管理。


70年代,龙泾、火箭两大队,重点抓好公共卫生与防疫工作,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使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有所改观。


80年代,龙泾、火箭村民参与搞卫生的工作,学生们搞大扫除,打扫学校、打扫村道。全民努力,改变校容村貌。


90年代后,龙泾、吴湾村开始重视公共绿地的建造,优化环境,使村的环境面貌得到改观。


2006年1月,龙泾村成为吴江市首批“六清六建” 试点村之一。全村上下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清理粪便,建立人畜粪便管理制度;清理秸秆,建立秸秆综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理制度;清理工业污染源,建立稳定达标制度;清理违章建筑,建立村容村貌管理制度。


2007年,龙泾村开始创建省级卫生村工作。村的环境卫生有更高要求:村庄主干道平坦整洁,无坑洼破损,路面及路两侧无垃圾杂草、无固体杂物堆积,河道无漂浮物;禽畜圈养,无露天粪缸;房前屋后无杂草,无污水外溢;缸瓫罐口子向下,消灭蚊蝇滋生地,封堵鼠穴,使老鼠无处藏身。


2008年7月,龙泾村评为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灭鼠先进村,得到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表彰。是年,龙泾村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


二、粪便管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对粪便管理较放松,粪缸加盖的少,露天的多,靠近河滩的粪缸也不少。在河浜中洗刷马桶是寻常事,影响河道水质。


1964年,龙泾、吴湾等大队的粪缸开始搭棚加盖,小型集中。龙泾大队312只粪缸集中17处;火箭大队157只粪缸,集中11处,由各生产队配备清洁员专职管理。


1973年,龙泾、火箭处理露天粪缸,全部搭棚加盖,经常施药、及时清粪、定期检查,消灭蚊蝇滋生地。龙泾大队520只粪缸,集中17处,由各生产队加强管理;火箭大队有500只粪缸,集中11处,由各生产队加强管理。是年,莘塔公社对全公社粪缸管理进行大检查,全公社粪管达标生产队有199个,龙泾、火箭各生产队全部达标。


80年代,龙泾中小学校的公厕,有专人负责保洁。1985年,村上开始建公厕,公厕有专人负责冲洗、施药。


1998年,农村改厕。龙泾村改厕185户,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改厕率)34.1%。吴湾村改厕117户,粪便无害化处理率30.3%。


2007年,龙泾村改厕530户,粪便无害化处理率90.3%。户外加盖粪坑178只,定期杀毒实现无害化。2008年,龙泾村全部取缔露天粪坑,改造标准化粪池758只,改厕率98.5%,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


至2015年,龙泾村改厕率100%,粪便彻底无害化。


三、食品卫生


1983年,《食品卫生法》颁布后,龙泾、吴湾村开始重视食品卫生管理。


2003年始,龙泾村对辖区内的商店、食堂进行食品卫生的管理,组织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卫生法》,组织从业人员体检。


2007年,村委会对经营食品行业提出行业卫生要求六条:商店内外干净整洁、门窗清洁无灰尘;从业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和门前包干区卫生;店内做到无“四害”;商品放置整齐,食品与日用品分开摆放;每店配备垃圾箱,不乱丢果壳和食品包装纸;不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村委会不定期组织人员去检查、督促,确保食品卫生。


至2015年,龙泾村的幼儿园食堂、企业食堂、饭店、小超市等单位没有发生过一起食物中毒现象。


四、饮水卫生


70年代前,村民祖祖辈辈饮江河之水。一般都是提取江河之水倒入水缸,放入明矾,澄清后饮用。1978年,龙泾、火箭农户开始打灶边井,饮用井水。有些村民在水缸里放漂白粉,消毒饮用水。


1993年,龙泾村投资10万元,在庙潭子建自来水厂一座,配备工作人员2名,日产自来水200吨,供1400人饮用。


1994年,吴湾村投资8万元,在任家湾的西卖盐港建自来水厂一座,配备工作人员1人,日产自来水150吨,供725 人饮用。


1998年,龙泾、吴湾两村改水基本完毕,龙泾村改水受益1616人,受益率99.02%;吴湾村改水受益884人,受益率98.77%。村民饮用的自来水经吴江市卫生防疫站检测,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2009年,龙泾村投资37.17万元,对自来水再改造,让774户村民改用吴江华衍水务公司的太湖水。


至2015年,龙泾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龙泾村对所建的高层建筑水箱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清洗、消毒、加盖加锁。经检查,高层水箱的水质符合农村饮水卫生标准。


第五节 江苏省卫生村创建

20071月,龙泾村成立江苏省卫生村创建领导小组,由村总支书记亲自挂帅,村委会主任全面负责,有会计、妇女主任、村医等组成。把创建省级卫生村工作纳入党委会、村委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小组人员具体分工,责任到人。龙泾村对照《江苏省卫生村的标准》,根据村的现状,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制定长效管理措施。

23月,创建领导小组进行创建宣传发动工作。召开党员、干部、户代表会议。宣传省卫生村创建的目的意义,表达创建的决心与信心。创建领导小组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做到家喻户晓。在村口拉宣传横幅,交通要道设标语牌,村委会、村民小组、学校、商店、工厂等处置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印发各种宣传资料送到每家每户,入户率100%。通过宣传发动,全村上下目标明确,把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为己任。

创建过程中,全村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家庭垃圾桶750只,每户1只;设置垃圾箱40只,垃圾清运车10辆,建垃圾收集房1处,确保垃圾日日清。在整治大环境过程中,打捞清理废弃沉船52只,整理河道3条,计1330米,清运淤泥5250立方米,出动劳动力4600人次,使村容村貌大改观。

创建过程中,全村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制定工作职责。一支是9人的环境保洁队伍,负责包干区内日常清洁。做到垃圾日日清,包干区内无污水外溢现象、无卫生死角,包干区内道路整洁,道路两侧无杂草,干区内公厕清扫无异味、定期消毒。一支是4人的河道保洁队伍,负责包干区内河道卫生。做到河道内无水生植物、无漂浮物、无沉船;无禽畜粪便排入河内;河岸无杂草、无乱挖现象;河面大环境清洁干净。同时还建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检查队伍,由组长郑云林、副组长沈忠英、村干部7人、群众监督员7人组成,对保洁员工作进行百分考核。

创建过程中,把改水、改厕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之一。20081月,新建公厕4只,全村建造标准化粪池758只,村的改厕率95.8%,实现粪便无害化率100%。家家安装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100%,确保饮水卫生。

创建领导小组重抓除害防病工作。开展灭老鼠、蟑螂的专项治理,全村统一发药,同一时间投放,以降低老鼠、蟑螂密度;在垃圾收集点、公厕内定期喷洒药剂,消灭蚊蝇滋生地。定期组织60岁以上老人到村卫生室免费体检,力争有病早知早治疗。全民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100%。孩子的“五苗“接种率100%。加强村上食品卫生管理,对小超市、小饭店、企业食堂等处加强卫生监督,辖区内无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也无食物中毒现象发生。

创建过程中,各村民小组发动家家户户大搞卫生,清理死角。党团员、村干部带头灭鼠灭蟑螂、擦洗门窗、清理杂物,出手相助无劳力家庭搞好卫生。村民小组定期进行家庭卫生检查,凡符合卫生要求的家庭评为清洁户,给予表扬。通过村民反复努力,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200882日,根据龙泾村村民委员会申报,江苏省卫生村考核鉴定组对村爱国卫生组织的管理、区域的卫生状况、爱国卫生活动与健康教育、卫生设施建设、村容村貌、饮用水、食品卫生、防害除病、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检查。经检查验收,龙泾村达到《江苏省卫生村检查考核标准实施细则》的基本要求。89日,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达文件,命名龙泾村为“江苏省卫生村”,并授予奖牌和荣誉证书。



第六节 体育

一、体育设施


60年代初,龙泾人就爱好打篮球。1964年,村上建成面积510平方米的篮球场地,其中比赛场地是26米×14米的标准球场,名龙泾村篮球场;同时成立龙泾村篮球队,常参加莘塔公社的篮球赛事和外公社的邀请赛。60年代后期,任家湾自然村的友好篮球场建成,是个标准球场。


70年代起,龙泾、火箭大队均建俱乐部或活动室,村民可在里面下象棋、玩扑克、打康乐球。


1983年,龙泾联中操场上有篮球场,室内有乒乓球专用房。


1990年,龙泾小学有篮球场、沙坑、单杠、双杠和乒乓室、乒乓台、等设施,有跳箱、木马、垫子、篮球等活动器具。


2005年,龙泾小学撤并,小学校园成为龙泾幼儿园理想的校园。幼儿园内建有滑滑梯、“独木桥”、球架等儿童活动器械,也有皮球、积木、拼图之类的活动器具,发展幼儿体育。


2007年,龙泾老年人协会的老年服务中心有48平方米的乒乓室,乒乓台1只,供老人们打乒乓。是年,龙泾村投资4.05万元,建成灯光球场。


至2015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村民家的别墅里有专用乒乓室,购置跑步机之类的健身器械。



二、群众体育   (可以录入视频)


新中国成立前,龙泾等农村将体育寓于生活中,平时人们动动拳脚,彼此扳扳手腕,举举石担,比个力气与身手。新中国成立后,游泳、摇快船、舞龙、


打篮球等群众体育发展起来,丰富村民们的生活。


(一)游泳


盛夏,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在河浜洗澡。他们游水、潜水,自由自在地放松、消遣;偶尔来了兴致,比谁游得快,比谁在水中屏气长;有时还会在河面上踩水,比踩水技术的高下,游泳是项自发的体育活动。


1976年7月,县革委会转发县体委等11个单位《关于迎接毛主席畅游长江十周年,广泛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的意见》下发后,龙泾、火箭大队在中共莘塔公社党委统一领导下,一个群众性的游泳活动热潮掀起,大队各生产队以小型、就地、分散的原则,进行各种形式的水上活动。


至2015年,龙泾村民还是喜欢到水质清澈的荡滩游泳休闲。


(二)摇快船


龙泾是水网地区,龙泾村上外圩田多。村民种田耕地、上街办事,都得摇船动橹,故练就一手摇船技能。赛龙舟、摇快船是龙泾喜庆活动中,富含体育元素的、村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


摇快船是青壮年农民展现船技、较量体力的平台。快船有两种,一种是木质载重5吨左右的“朱红船”。比赛开始时,一人手握篙子,稳立船头中央,快船转向时,竹篙横撑,借以加快船速。船头右侧置船桨,稳住船转向时的航向和速度;船艄的右侧置大橹,旁边搁出跳板,伸出船舷3尺左右,叫做“出跳”,船上有把橹的、搭梭的、扯大小绷的、出跳的,这是船的主要动力;船艄左侧置小橹,也有人把橹、扯绷。船上配有十多个身强力壮的汉子,几个人一班,使出全力解数,不断替换轮班,确保船儿飞速前进。各船之间比速度、比技术,岸上观看的人群呐喊助威声势大。另一种是木质载重3吨左右的“踏白船”“浪里钻”,船身狭长,船舱中部两侧增加4支船桨,名为板浆,船小身轻桨又多,船速比朱红船快得多,船在水面上呼啸着劈浪前进。每当庙会时,龙泾的龙舟会生机勃勃地出现在赛场。


(三)舞龙


舞龙是龙泾村民喜欢的喜庆活动。舞龙,锻炼人的体力,锻炼人的灵巧,锻炼团队的合力。每逢节庆活动,舞龙是绝不可少的传统项目。龙泾村男士喜欢舞龙,巾帼也喜好舞龙,并留有她们舞龙时飒爽英姿的照片载入史册。


2015年5月,龙泾村老年协会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中,龙泾村的舞龙队的精彩表演给村民增添欢乐。


(四)打篮球


60~70年代,莘塔公社有篮球赛事时,龙泾、火箭大队篮球队必定参赛,而且打出大队的风范。


1980~1983年,龙泾、吴湾大队组建的篮球队参加莘塔乡(公社)政府连续三年举办的3届篮球锦标赛,并取得好成绩。1984年5月,龙泾、吴湾村篮球队积极参加莘塔乡举办的庆祝建国35周年莘塔乡篮球邀请赛和五四青年乒乓赛。不但是“重在参与”,还在向取得名次努力。


1985年9月,苏州市在太仓举行全市农民篮球邀请赛,莘塔乡男队获第三名。其中龙泾、吴湾有球员入选莘塔乡队参赛。1987年,县举办首届青年文化节,在舜湖篮球邀请赛中,莘塔乡队获第二名。也有龙泾、吴湾的球员入选莘塔乡队参赛。


1992年5月8日,莘塔乡组织篮球、乒乓、田径、象棋、桥牌五支参赛队,参加市“六运会”。 龙泾,吴湾村也有运动员入选参加“六运会”。莘塔乡获得“六运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该年莘塔乡又一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体育乡,其中也有龙泾,吴湾村的贡献。1996年,龙泾、吴湾篮球队均参加莘塔镇举办的振兴杯篮球赛事,取得较好成绩。


2003年,龙泾、吴湾两村合并后,两支篮球队合为一支,实力倍增,凡有赛事,均踊跃参加,成绩喜人。


2014年10月,龙泾村男子篮球队参加汾湖高新区举办的康力杯男子篮球赛,打出水平,打出风格。


(五)晨练 散步 跳广场舞


至2015年,龙泾村民早上锻炼身体也不是个别现象,中老年人早晨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场地上伸伸手、弯弯腰、练练拳腿。晚饭后,有村民三三两两结伴在村道上“饭后三百步”,也有结伴向后缩退慢走。还有中青年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也已成为龙泾村民的一种喜好和时尚。


三、学校体育


(一)幼儿体育


2005年,龙泾小学撤校,校园成为龙泾幼儿园,园内幼儿活动场地较大,老师可带着孩子根据班级按小组列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伸伸手、弯弯腰,做幼儿体操。


园内添置儿童活动器械:滑梯、 塑料板、球架等设备。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保护下玩滑梯、走“独木桥”。开展球类活动,孩子们拍皮球、学运球、学投篮等技能。在垫子上立定跳、单脚跳等体育活动。雨天,老师在教室里让孩子们塔积木、练拼图,进行“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至2015年,龙泾幼儿园对孩子进行立正、稍息、看齐、齐步走等简单的体育训练。


(二)小学体育


1978年,龙泾大队3所小学、火箭大队2所小学的体育,主要进行以两操(早操、眼保健操)两课(体育课、活动课)为重点的体育训练。


体育课,主要进行最基础的训练。立正、稍息、看齐(向前、向左、向右)等基本训练,报数、一至二、一至四报数等报数训练,进行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的转体训练,进行齐步走、正步走的步伐训练,进行两路纵队、四路纵队等队列变化训练。


学校运动器械少,学生们主要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活动得很精彩。跳绳一项,有短跳绳、长跳绳,有正跳、反跳,有单人跳、双人跳,有单脚跳、双脚跳。最精彩的跳法是许多人参与的长跳绳,两人负责挥绳,其余许多人按次序一个接连一个串龙般的循环跳,人多声势大。谁被绳子挡住跳不过,谁就替换为挥绳。体育老师也会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单人跳比赛,双人跳比赛。


1985年,学校开始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龙泾小学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短跑、耐力、跳跃、投掷、技巧等达标测试。是年,学生78人(五年级40人,六年级38人)达标率73.40%。


90年代至龙泾小学撤并(2005年7月),龙泾小学有篮球场,学生们学打篮球的兴趣高,学校设有简易乒乓台,学生们在课间、在活动课学打乒乓,渐渐成为学生们的爱好。


(三)中学体育


1968年,龙泾初级中学开设军体课,军体课上主要进行队列训练,课内外主要开展打乒乓、打篮球等球类活动。


1978年,龙泾初级中学的体育以三操(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三活动(晨间体育活动、课间活动、课外活动)为重点的体育活动。


1983年,龙泾联办中学开始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分短跑、耐力、跳跃、投掷技巧等实行达标测验。1983~1984年,应测学生182人,达标70人,达标率38.46%。1985~1986年,应测学生248人,达标202人,达标率81.45%。1988~1989年,应测学生148人,达标136人,达标率91.89%,优秀7人,优秀率4.73%。


至1992年11月学校撤并,学生在校开展一些自发性的跳绳、踢毽子、下棋等活动,进行临时编队、自由结合地打全场或打半场的篮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