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蔬菜瓜果 (尽量配以图片,特别是特色农作物)
一、蔬菜及特种作物
龙泾、石佛浜、吴家埭、任家湾自然村地势平坦,土壤、气候、日照适宜蔬菜瓜果生长。蔬菜瓜果品种繁多。蔬菜有青菜、大白菜、菠菜、芥菜、芹菜、雪里蕻、香菜、 榨菜、苞菜、大蒜、胡葱、辣椒、白萝卜、红萝卜、韭菜、番茄、茄子、胡萝卜、刀豆、茨菇、芋艿、洋山芋(马铃薯、土豆)、茭白、莴苣、蘑菇、马兰头、青蚕豆、 长豆、羊眼豆、黄豆(毛豆)、蓬蒿菜、紫云英;瓜果有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生瓜、地瓜、地蒲、柑橘等。农家按季节种植,蔬菜品种不断更换,一茬接一茬,一 年四季无闲地。
年代,在种植瓜类产品的同时,龙泾村、吴湾村还种植菱、荸荠、茨菇、芋艿、蘑菇等特种作物。1984~1988年,共收获鲜菱2.2万斤、荸荠2.25万斤、茨菇1.5万斤、 芋艿2.1万斤、蘑菇0.02万斤。
2003~2009年,龙泾共种黄瓜178亩,总产43万斤;茄子96亩,总产14.25万斤;豇豆146亩,总产26.6万斤;四季豆37亩,总产6.3万斤;菠菜64亩,总产9.55万斤;
芹菜96亩,总产14.14万斤;萝卜63亩,总产12.6万斤;白菜103亩,总产41.6万斤。龙泾在2007~2009年的3年中,种马铃薯15亩,总产4.56万斤。
二、瓜果
60年代起,龙泾、吴湾就开始种植瓜类产品。生产队种西瓜,增加农民收入,1963年,龙泾十五队、十七队共种10亩西瓜,总产2万余斤;吴湾十一队种西瓜2.5亩,总产0.5万斤。
70年代,吴湾种了5年西瓜,其中1975年全村11个生产队都种西瓜,面积达87亩,总产17.4万斤。次年,减少种植面积,5个生产队种17亩,总产2.55万斤。
70年代,龙泾大队大部分零散种植西瓜,只有1972年,全大队12个生产队种45.5亩西瓜,总产9万斤。
1975年,吴湾蔬菜队种植橘树20亩。1976年,龙泾、吴湾2个蔬菜队种植橘树30亩,种植桃树17亩;1979年,桃树面积增加到19亩。
三、蔬菜队选介
(一)龙泾蔬菜队
1976年,龙泾蔬菜队成立,在任字潭围田60亩,果园20亩,队长社员共28人。60亩蔬菜地,春天种西瓜、香瓜、豇豆、四季豆外,还种植番茄(西红柿)、山芋等,他们还利用低洼地种茭白、茨菇等作物。秋季种植青菜、萝卜、白菜、菠菜等作物,还种雪菜。菜农一年四季忙个不停。20亩果园里,种了10亩橘树、10亩桃树。
蔬菜队还养30头肉猪,3头羊,100只鸡和20只鹅。蔬菜队蔬菜年年丰收、六畜持续兴旺。
1983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1983年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模式。龙泾蔬菜队解散。
(二)吴湾蔬菜队
1975年,吴湾蔬菜队成立,队长社员共26人,1978年增至36人。
蔬菜队有蔬菜地37亩,是白蚬湖围荡田。1978年,扩至52亩。蔬菜地春季种植西瓜、黄瓜、冬瓜等瓜类产品,种植豇豆、四季豆等菜豆品种,还种番茄、茄子、山芋、茭白、茨菇等;秋季种植白菜、萝卜、青菜、雪里蕻菜等作物。
蔬菜队有果园20亩,种植橘树。1976年,果园增加7亩,种植桃树。1979年,有9亩桃园。
1975年,蔬菜队养猪33头,养羊3头,养鸭150羽。
1978年,蔬菜队成立蚕桑组,种桑树30亩。1980年,养春蚕45张,每张产量58斤,总产2610斤。
1981年,蔬菜队养猪47头,羊8头。是年还种植蘑菇,当年产蘑菇400斤。
1983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1983年1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模式。吴湾蔬菜队解散。
第二节 蚕桑
为了发展副业,增加村民收入,上级号召多种经营,种桑养蚕。种桑养蚕是村民副业收入的一个来源。
蚕的饲料是桑叶,养蚕必须先栽桑树,栽桑必须抓住育苗、栽培、施肥、中耕除草、整枝和清沟等环节,才能确保桑树稳步健康生长。
养蚕主要抓好蚕种质量和饲养过程,饲养主要是抓牢蚕幼虫4次蜕皮和消毒防病工作,确保蚕宝宝吐丝结茧。
70年代末,龙泾、吴湾两大队开始种桑养蚕。1979年,龙泾大队10户农户种了8亩桑田,养春蚕25张,每张产量64斤。火箭大队有10户农户种7.5亩桑田,养春蚕28张,每张产量52斤。1980年,龙泾有10户农户养春蚕33张,张产量不到60斤。火箭有10户农户养春蚕36张,张产量57斤。
90年代,蚕桑业迅速发展,桑树面积扩大,养蚕数量快速增长。
1991年,龙泾村有7个生产队52户农户种桑树90.8亩,养春蚕180张,张产量75斤,总产13500斤。
90年代,吴湾村的种桑养蚕业也很兴旺,1994~1995年,全村61户村民种桑树148亩,养蚕120张,张产量82斤,总产9840斤。1997年,25户农民养蚕70张,总产5600斤。1999年,21户村民只养55张蚕,总产量4140斤。到2003年,吴湾村无蚕桑。
2000年后,养蚕业衰退,数量锐减。2002年,全村只有15户村民有桑田12亩,养春蚕35张,张产量82斤。2003年略有增加,全村26户村民有桑田35亩,养春蚕70张,张产量86斤。到2004年,龙泾村的桑田全部改成水稻田,从此无缘种桑养蚕。
第三节 畜牧
一、家畜家禽
家畜指猪、羊、兔,家禽是鸡、鸭、鹅。
新中国成立前,贫苦农民养不起猪、羊,只能养少数鸡鸭,生几个蛋换些油酱。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养起了家畜家禽。三年经济困难期间,农民连鸡鸭都无力饲养。
70年代末,集体养殖和家庭养殖发展较快。
1979年,火箭大队养猪726头、羊27头、兔276只,养鸡609羽、鸭543羽、鹅46羽;龙泾大队养猪1200头、羊80头、兔400只,养鸡2000羽、鸭2400羽、鹅50羽。 (有了统计数据下表可以省略)
1983年,吴湾村养猪449头、羊20头、兔198只,养鸡690羽、鸭330羽、鹅72羽;龙泾村养猪460头、羊4头、兔50只,养鸡1500羽、鸭210羽、鹅160羽。
二、龙泾种畜场
1958年冬,龙泾大队在陈家角(现龙泾中学南)建造了20多间草房作猪棚,围成24个猪圈,4个储藏室,办起种畜场。从外地引进20多头母猪,饲养繁衍。场内有负责人1名,饲养员1名。
当时正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罗世杰、马庆和、周一仙3位大学生来到龙泾种畜场,帮助科学养猪。夏天雷多,怕震死胎仔,他们用甏倒放在母猪身边来防震,效果良好。在饲养方面,改进专一的精饲料喂养,釆取精粗搭配、青饲料混合的饲养新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养猪业搞得轰轰烈烈。
1960年,种畜场迁址,搬到龙泾港北端东岸,建造3间瓦房,60多平方米,作饲养员住宿和储存饲料所用;建草房30间,围成40多个猪圈,饲养近40头母猪;引进3头公猪,均为约克纯种,交配繁殖。场内增添3名饲养员,1名兽医。
种畜场每年可培养500多头仔猪,供社员饲养;公猪除给本场母猪配种外,还给社员饲养的母猪配种。
1978年,龙泾种畜场解体,母猪卖给社员,公猪宰杀,工作人员解散。
第四节 水产
水产养殖是农村重要的传统副业。历史上,除专业鱼鹰户和捕虾(张虾笼)户外,部分农民用丝网、耥网、鱼罩、鱼叉、鱼钓等传统工具,在村内或周边河港湖荡里捕鱼捉蟹,以自食为主。1978年,龙泾大队火箭大队试行内塘养殖;1990年起,龙泾村、吴湾村大力发展外荡养殖、内塘养殖和特种养殖。
一、捕捞
在自然经济时期,农民在河港湖荡捕鱼捉蟹,改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农民的捕捞技术代代相传,在实践中发明多种捕捞工具,运用巧妙的捕捞方式。
1967年渔改前,龙泾村的河港湖荡无人管理,农民可随便下河捕鱼捉蟹。鱼鹰捕鱼、罩鱼、张丝网、抽钓等随处可见。渔改后,渔政管理水面,农民就不能随便捕捞。
(一)鱼鹰捕鱼
鱼鹰是一种捕鱼水禽,经过驯养,成为渔民的捕鱼工具。鱼鹰羽毛黑色,头颈很长,颈下有皮囊可以伸缩,嘴长而尖,末端弯曲成钩,擅长潜水捕鱼。鱼鹰潜水深度达10米以上,能在水中停留30~70秒。
龙泾村有一鸟浜,居住在鸟浜的农民都放鸟捉鱼。鸟浜农民世代捕鱼,早在清代就开始鱼鹰捕鱼。新中国成立后,鸟浜共7户农民都用鱼鹰捕鱼,共7条捕鱼小船,50头鱼鹰。
渔改前,农民一年四季都可在河港湖荡内捕捞;渔改后,河荡由渔政管理,不能随便捕捞,要等集体拉塘网结束,农民的鱼鹰方可清荡捕捞。
1967年渔改后,有2户农民迁至昆山周庄后,鸟浜剩下5户人家仍从事鱼鹰捕鱼业,有5条小船,30多头鱼鹰。鱼鹰捕鱼一般是2~3条渔船联手,到指定的捕鱼河荡后,在出口处下丝网,防鱼外逃,然后把船上所有的鱼鹰放下水,捕鱼人一边用竹篙拍打着水面,一边呼呵喔呼地叫着,逼鱼鹰钻下水抓鱼。鱼鹰抓到鱼后,立即浮出水面,等主人取鱼。2007年,农民沈留根最后1个停止鱼鹰捕鱼,从此龙泾村无鱼鹰捕鱼。
(二)抽钓
用一根20~30米长的绳子,每隔20~30厘米结一对背向鱼钩,绳的两头系着长60厘米左右的棒子。用两小船,每只船上1人摇船,1人坐在船头上,手拿棒子,两船分开平行向前,坐在船头上的执棒人有节奏的一抽一抽。如抽到大鱼,则两船靠近,拉起鱼钩取鱼。这种捕鱼方法只能在冬天进行,因为冬天鱼儿的头钻在河底烂泥里,身体倒竖在水里,鱼钩容易钩住。
(三)鱼罩
鱼罩,又称笼罩,是竹片编成圆柱形的捉鱼工具。上口直径80厘米,下口直径100厘米,高约90厘米。这种捕鱼工具一般在春天使用。因为鱼儿繁殖一般在春天。罩鱼农民利用早晨劳动未出工之机,拿着笼罩,蹲守在有蒿草浅滩的岸边,发现有鲤鱼或鲫鱼聚在一起,尾交产卵时,就举起笼罩猛罩下去把鱼罩住,然后慢慢从罩内把鱼摸起。有时一次能罩5~6条鲤鱼,因为鲤鱼是群体尾交的。
(四)耥网
耥网是一个三角状网兜,前面系一块30~40厘米的三角形耥板,耥板中央固定一个半圆形铁器,用一根长竹竿把网兜固定,就成捕捉螺蛳、小虾蟹的耥网。农民可在船上或河岸上向河里耥螺蛳等,一年四季,均可作业。一般在早上、黄昏时最多。
(五)赶网
赶网是用两根细竹竿弯曲成弓形交叉,四端组成长方形,长方形宽的两块和后面长的一块和底部用网围好而成。配上用竹竿组成的“丁” 字形赶棒即成。农民利用空闲时间,扛着赶网腰缠装鱼虾的箩部,下水到河边或池塘边向阳的有水草的浅水处,下网驱赶捕捉。此捕捉基本在冬天进行,因冬天虾和小鱼基本不活动。
(六)箍网
箍网是一种长方形的网,长约3~4米,挂水1~1.2米,上边纲绳系浮子,下边纲绳系铅坠定珠,左右两边用两根线连着上下纲绳,再用两根长竹竿系住纲绳的连线即成。春天,鱼儿繁殖尾交,箍网收获最多;平时黄昏时箍也多。方法是人站在岸边,两手用力往外撒网,等网铅坠着泥时,轻轻拖上岸,就能捕到鱼。
(七)张丝网
丝网是用蚕茧的丝线或人造丝编织的网片。丝线细而韧性好,粘连性好。渔民的丝网一般长10米以上,挂水1米左右,上边纲绳系若干“浮子”,下边绳子系些小坠子,两端拴在河中竹篙上,能捕获鲫鱼、白鱼等较大鱼类。渔船在河港里下几条丝网,过段时间,轮流起网取鱼,或明早收网。鱼儿撞上丝网时,鱼鳞,鱼鳍被网线缠上,越挣扎粘连网线越多。村民的丝网较短小,长约5~10米,挂水只有0.4~0.6米,是捕捉穿条鱼等水面层鱼类的。一般早晨下网,两端用绳系在河岸上隔半小时左右收网。
(八)戳鱼
鱼叉是一种铁制的捕鱼工具,有5~7根刺的扁形或圆形的叉,装上一根3~4米长的竹竿。这种用鱼叉捕鱼的方式简直是“守枝待兔”,捕鱼人手执鱼叉,蹲在岸边,等鱼儿游过,即下鱼叉戳鱼;如没发现鱼游过,则白费时光。
(九)黄鳝钓
黄鳝钓有诱黄鳝钓和钓黄鳝钓两种,诱黄鳝钓用大头针弯成钩用线接上竿子,钩上套一段蚯蚓,黄昏时把它插到田里或岸边,明天早上收钓。钓黄鳝的钩子是用一根30厘米长的钢丝、一端磨尖弯成钩做成的。钓黄鳝是一种技术活,不是人人会钓。钓黄鳝人首先要蹑手蹑脚地在田岸、水沟边或鱼荡边寻找黄鳝洞,把套上蚯蚓的黄鳝钓轻轻地伸进黄鳝洞,等黄鳝上钩后,立即拖出抓获。
(十)虾网
虾网又叫地笼,是由方形铁丝架子联结组成,在方形架子的四周用网眼较密的网围住,组成一条5~15米长的笼子,笼子内有梭门,虾、蟹、小鱼进得去却出不来。末端有2米长的网兜。虾网放在水中,各种鱼虾龟鳖进去后都集中在网兜里,农民只要抓住网兜就能获取鱼虾龟鳖。不过,网兜的末端一定要用竹竿挑起,露出水面,不然,网兜里的鱼虾龟鳖因缺氧而闷死。现在,由于鱼塘捕捞的需求,又有捕白对虾等的大眼子虾网。
(十一)钓鱼
钓鱼竿以小竹子为之,用线挂上鱼钩,钩子挂上鱼饵,投放到鱼儿出没的水域,坐等鱼儿上钩,马上收线,就能获鱼。时代不同,鱼竿也不同,都是从渔具店买的有伸缩性的鱼竿,鱼钓也是有倒刺的,连鱼饵也不同,钓鱼方法更先进,收获也增加。
(十二)鱼簖
鱼簖是插入水中封港的固定捕捞工具,两边打毛竹桩,用尼龙网围封;中间留一个冂,用竹栅栏阻住,既让船只通过,又能阻止鱼蟹等自由前进,让其按照人们的意愿,乖乖地游进张好的网袋里。2008年,龙泾村6户农户有鱼簖6爿,网围总长884米。
2013年9月,在拆除“三网” 的运动中,龙泾村的6爿鱼簖全部拆除。
二、外荡养殖
1986年,河港湖荡由村管理,村领导把所属水面承包给村民养殖。是年,吴湾村2户村民承包菱荡湾60亩,庙潭子50亩,共110亩。1987年,吴湾村2户村民承包曹欠湖210亩,庙潭子50亩,共260亩。1990年,吴湾村1户村民承包庙潭子50亩。
1990年,龙泾村4户村民承包杨湖潭60亩,莼菜荡30亩,庙圩30亩,南白荡30亩,共150亩。1991年,龙泾村4村民承包外荡150亩。1992年,龙泾村外荡承包236亩。1994年,龙泾村外荡承包310亩。1995年,龙泾村外荡承包320亩。2014年,龙泾村外荡有杨湖潭60亩、莼菜荡30亩、庙圩30亩、庙潭子50亩、菱荡湾60亩、曹欠湖210亩,面积440亩,全部承包给捕捞专业户。
三、内塘养殖
内塘养殖,含田改池养殖和围荡池养殖两种,田改池是利用低洼田或贫瘠田开挖鱼池养殖;围荡池是把浅而平坦的湖荡围起抽干水,按规划开挖成鱼池养殖。
1978年,龙泾大队、火箭大队试行内塘养殖。
1990年起,内塘养殖发展较快。是年,龙泾村有14户养殖户承包内塘126.89亩;吴湾村有19户养殖户承包819亩。承包的池塘有的养青鱼、草鱼、鳙鱼、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有的养草虾。
1991年,龙泾村33户养殖户承包面积397.34亩,其中50亩以下内塘53.9亩,50亩以上内塘147.4亩,鱼种池196.04亩。吴湾村27户养殖户承包面积361亩,其中50亩以下257亩,50亩以上54亩。
1992~1995年,龙泾村承包面积均420亩。
1998~1999年,吴湾村承包面积分别为413.88亩、443.68亩。
2002年、2004年,龙泾村承包面积为1020亩、1620亩。增加养殖鳜鱼、南美白对虾、河蟹等水产种类。
2008年,龙泾村内塘承包面积1901.99亩,其中田改池面积1490.34亩,围荡池面积411.65亩。
2009年,龙泾村大大小小鱼池134只,总面积1448.15亩,分布于瑞字圩、分北圩、麻字圩等22只圩头,由村民66人租赁养殖鱼虾。
2012年,龙泾村承包鱼池总面积1862亩,其中田改池1526亩,围荡池面积336亩。
2014年,龙泾村承包鱼池总面积1680亩,其中田改池面积1524亩,围荡池面积336亩。
2015年,龙泾村承包鱼池总面积1700亩,其中田改池面积1266亩,围荡池面积434亩。
四、特种养殖
(一)河蚌育珠
1980年,龙泾大队、火箭大队开始推广河蚌育珠。河蚌育珠,首先要用7~12厘米长的手术蚌栽种,才能培育珍珠。开始,两大队分别从浙江买进种蚌(三角蚌)1000只,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繁殖小蚌,等小蚌生长到规定长度后方可接种育珠。每只手术蚌可栽种8~12颗胚珠,接种后的蚌用细线穿好挂到河面下30~50厘米处培育珍珠,1年后即能取珠。
1981年,火箭大队产珍珠6斤。1988年,龙泾村育珍珠8斤,育小蚌30万只。1989年,吴湾村育珍珠300斤。
1991年,龙泾村繁小蚌6亩,育小蚌150万只。吴湾村养蚌面积80亩,手术蚌12万只,产珍珠300斤;育小蚌50万只。1992年,龙泾村产珍珠400斤,育小蚌500万只。
1995年,龙泾村、吴湾村停止河蚌育珠。
(二)网箱养鱼
网箱养鱼首先要制作网箱。网箱是用尼龙网围成长15米、宽10米、底深3.5米的长方体鱼箱。四面用毛竹固定在河港湖荡里。网箱的容积大小按规格型号分,有0.25分箱、0.5分箱、1分箱、1.5分箱、2分箱、2.5分箱、3分箱、5分箱等。
网箱养殖主要有草鱼、鲢鱼、鳊鱼、鲤鱼等品种,每只网箱放各种鱼苗600~700尾。分两年循环放养,第一年称为“夹口”, 到第二年的9月份捕捞。
1985年,龙泾村、吴湾村开始网箱养殖。龙泾村12户村民,有42只网箱;吴湾村8户村民,有28只网箱。以后续年增加。
2012年,龙泾村共44户村民网箱养殖,有网箱246只,其中0.25分箱8只、0.5分箱7只、1分箱82只、1.5分箱85只、2分箱37只、2.5分箱11只、3分箱12只、5分箱4只。 (有了统计数据下表可以省略)
三网(网围、网栏、网箱)养殖,使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明显。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资源,2012年,吴江市在着力抓好公路沿线的整治工作,以周湖线、松厍线沿线为重点,全力推进“三网整治” 工作。
2013年,龙泾村按照吴江市农委渔改部门的要求,着力开展“三网” 拆除工程。是年9月,龙泾村共拆除各种型号网箱258只,网围177米、网栏699米。
2014年,龙泾村清除网箱养殖,解决围网、拦网捕捞,实现无“三网”目标。彻底清理网箱养殖,改善水生态环境。
第五节 制坯
70年代起,随着砖窑业的兴起,农村做砖坯(俗称掼坯)的副业同时发展。龙泾、吴湾两大队每个生产队都做坯。从春天到秋天,除农忙时节和阴雨天外,天天做坯。一年做坯一百余天,每天有2~3只坯模工作,可制坯1500~2000块,一年可产20多万块砖坯。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私人做坯大规模兴起,他们起早摸黑、挑灯夜战,有的制砖坯,有的制瓦坯。是年,吴湾制砖坯262万块。1988年,吴湾村制砖瓦坯数计1499万块,龙泾村制砖瓦坯893万块。1990年,吴湾村村民制砖瓦坯794万块,龙泾村村民制砖瓦坯850万块。1991年,吴湾村村民制砖瓦坯980万块,龙泾村村民制砖瓦坯1050万块。
村民大规模制坯,挖掉大量的良田,粮食的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影响农业生产。1991年5月,莘塔乡人民政府转发《莘塔乡土地管理所“关于1991年农民制坯管理的规定”的通知》,做出彻底禁止制坯的决策和相应措施。至10月底,龙泾、吴湾村制坯户停业,彻底解决历年耕地被蚕食的历史。